13804173598
专注优质苗木种植、销售
货源充足 物美价廉
全 国 24 小 时 咨 询 热 线
园林绿化苗木基地
秉承精品苗木繁育的宗旨,着力打造高品质园林绿化苗木
自然环境
natural environment​
专注于精品园林绿化苗木种植
生命之水大清河
优越的自然环境
人文荟萃之地古辰州

盖州的生命之水——大清河

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大清河,就是这样一条默默流淌奉献的生命之河。大清河有史记载,元朝称柞河,明代称清河,明代《全辽志•山川志》有“清河城南门外”的表述。据《盖平县志》记载:“清河,又名大清河,亦曰青沙河,俗称南大河。在城南里许,长约一百二三十里,由连云岛直入渤海,是为海口焉。”





大清河流域

大清河的源头,可以追溯到大石桥市建一镇东大岭的深山老林。河水蜿蜒辗转从榜式堡进入盖州境内,注入颇具规模的石门水库,向下流经高屯、团甸、暖泉诸乡镇,及近郊白果、东城、西城等地域,在盖州城南的开阔河道汇聚成泱泱水势,穿越北海新区抵达团山子李莫洛海口,最终浩荡奔流入渤海。大清河全流域皆在营口所辖两县级市境内,源于大石桥,而在盖州发扬光大。自古以来,自然的河流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,孕育出无比灿烂的历史文化。大清河见证了盖州几千年来的变迁更迭,贯穿涵盖着盖州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,说它是盖州百姓的母亲河,生命河一点也不为过。它的河文化犹如璞玉,被永远记载于历史史册。

大清河的前世今生

城水相依

古时,州官为了加强城池的防御,截流一支河水引入护城壕,既能御敌护城,又能浇灌园田、排涝泄洪,润泽一方百姓。如今这一段与大清河相连的河水依旧存在,被称为香水河,穿流在新旧城区街巷之间。大清河水系带着母性的温柔,将灵性与平和延展渗透到每一寸角落,使盖州这座滨海古城渐成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之地,也造就了淳朴厚重的民俗民风。《盖平县志》说:“旧日民俗,多务耕田,尚节俭,知重礼仪。在清朝咸丰、同治年间,地方人民营商者尚少,盖不以私为汲汲也,居民除旗族外,大抵有山左(山东)关里迁徙,而来者多为其习俗每沿用故乡惯例,不失幽冀坚强,邹鲁朴厚之风。”

据《明史志第十七》记载:“辽东都指挥使司,元置……元盖州,属辽阳路,洪武四年废,五年六月复置,九年十月置卫。二十八年四月,州复废。东北有石城山。又北有平山,其下有盐场,又东有驻跸山,西滨海,有连云岛,上有关。又北有泥河,南有清河,东南有跸里河(碧流河),下流皆入于海。又南有永宁监城,永乐七年置。又西北有梁房口关,海运之舟由此入辽河,旁有盐场……”明政府在辽东设辽东都指挥使司,并确定辽东行政归于山东布政司。清王朝建立后,开始对东北进行开发,各地商人也纷纷前来贸易。



河海通航溯源

连云岛是一个被海水剥蚀过的半岛,其位置就在如今团山海蚀地貌海洋公园北端的大清河入海口处。连云岛曾经是辽东第一通商大港,从全国各地到辽东经商的船只都在这里停泊。岛上有座海神庙,也称龙王庙,从福建、浙江等地到盖州做生意的客商及当地渔民都在这里祈神求佑,络绎不绝。清代张元奇以 《海神庙》 诗赞美当时盖州大清河入海口处的热闹繁华:“盖州夙滨海,粤船此麕 [jūn] 集,沙船千九百,遮街衔尾入。庀 [pǐ] 材祀海神,丹垩甲一邑,庭宇矗丰碑,岁月久屹立。我来瞻遗貌,如听神暗泣,追思嘉道年,昔舒今乃蜇。河潮断往还,社稷缺拜楫,寒风飘零旗,下马独呜唈。” 据 《赤嵌笔谈》 记载,福建海船赴东北贸易, “贩卖乌茶、黄茶、绸缎、布匹、碗、纸、糖、曲、胡椒、苏木,回日则载药材、瓜子、松子、榛子、海参、银鱼、蛏干” 等。连云岛在辽金时期已有名气,赵秉文游连云岛时认为是 “壮观天东第一游”,有 《连云潮退》 诗:“夕阳明岛寺,海气入边城。潮落青鱼出,泥深白鸟行。” 到明时,这里已经成了军事关口重镇、旅游景点,继而再以后成了通商口岸。

盖州南关沿河一带至今尚保留着流传下来的一溜地名——头道楞、二道楞、三道楞、四道楞,鲜有人知是盖州古城河海码头的代名词。据传先民曾在大清河北岸修建了一个可停靠小帆板船的码头,起先是用作两岸摆渡使用,后来人们借海水的潮涨潮落之势,与大清河入海口的连云岛船坞通航,每到初三、十八涨大潮的日子,满载渔产品的小帆船,在潮水的推动下抵达四道楞的码头,卸下货物后再乘着退潮的潮水回到连云岛港口;由此,盖州市开创了海河行船、通商的历史。因岁月变迁,河道垒坝修渠,以及历年洪水淤积,古时的码头已掩埋在河道之中;但世世代代生活在大清河岸边的居民,依然能觅到它的踪迹……



古人以水为喻,诠释哲学的真意。而今住在这里的人,闲暇时驻足停留在大清河畔,面对孕育了两岸百姓的生命之水,满目氤氲的水气幻雾,或是波光粼粼浩瀚之波,回望古今,展望未来,无不心中升腾起对历史的敬畏,也会倍加珍惜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和难以磨灭的文化遗产。